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承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承接—转型—升级—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承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承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原精品课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承接”: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承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第一,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表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基础资源 |
拓展资源 |
课程介绍 |
案例库 |
教学大纲 |
专题讲座库 |
教学日历 |
素材资源库 |
教案或演示文稿 |
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
重点难点指导 |
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 |
作业 |
试题库系统 |
参考资料目录 |
作业系统 |
课程全程教学录像 |
在线自测/考试系统 |
|
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 |
|
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 |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具体可参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教务处网站)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
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
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重要举措,从课程建设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实现与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承接,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将精品课程服务面向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的教学方式,并以此基础实现教学理念和高校服务功能的转型,这些方面构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基于服务面向转型基础上的课程整体创新设计,实现原有精品课程各项建设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升级与规范化,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从课程文化和技术运用的视角上创新原精品课程,则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持续建设的动力。
总之,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采起“承接—转型—升级—创新”的建设策略,无论是对原有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是新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均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实施,对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研究科整理)
·参考文献·
1.强胜.如何打造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理念与行动.中国大学教学.2013,(8)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6)
3.王 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