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由大变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高等学校要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就要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教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强调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着力解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要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要完善教师评价办法,把教育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使教师能够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学生上课。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尤其要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
扎实探索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不能适应行业企业需要。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高等学校应把握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同时行业企业应直接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这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更高境界,是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可操作的路径。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切实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健全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改革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发现和促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着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在完成人才培养使命的同时,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